据清河旧志、家谱及口碑资料:清河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姓氏随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增减,历经千数百年,形成了今日之诸多姓氏。
宋以前,清河为商贾云、人文荟萃之地,人口多而姓氏杂。后经宋、辽、金战争及明靖难之役等多次兵燹,清河人民有的在战乱中丧生,有的携家外逃,姓氏也随之巨减。靖难之后,土民仅剩王、贾、谢、燔、焦、高、杨、郝、蔡、崔、左白、石、何、随、田刘等少数姓氏。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准山西平阳、大同、蔚洲、广灵等府洲县民之请大批移民。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的有康、梁、杨、尹、董、段、郑、赵、冯、刘、顾、王、李、马、庄、武、贾、郁、彭、阎、刁、杜、解、庞、简、姜、芦、苏、潘、徐、包、于常、安任、苑、关、裴、周、靳、韦、宋、谢、史、楚、鲁、曲、方、侯、范、尚、密、毕、孟、等计67姓之多。从山东省昌邑、文登、潍县、乐陵、益都、淄川、商河、黄县、寿光、莱、阳、昌乐、高密、诸诚、淄县、招远、即墨县等迁入的有:王范、杨尹、吴、罗、商、袁、冯、陈、戴、安得、杜、郭、韩、田、张、李黄、马孙、刘、倪、纪、栾、邵、等30余姓、也有个别从江南各省迁入清河县者。此后,亦有外省管民在清河为官或经商定居者等等。明朝移民以山西洪洞县为最多。
据1990年调查,全县计有376姓,其中王姓为人数最多,在3.2万人以;2万以上的有张、李2姓、万人以上的有刘、孙、赵3姓;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有杨、田马、许、邱、宋等59姓;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有钟、钱、韦、侯、贾、庄等71姓;另人37姓;每姓2人;99姓每姓仅1人,如童、伍、尢等。根据家谱、县志、口碑等资料,仅选2万人以上的大姓以记。
王姓:原籍出处有三。其一,明朝前在清河定居的。如:王化庄、王楼庄、西王官庄等村之王姓。其二,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奉旨从山东省迁入清河定居的,如: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沟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沟里王福能一家定居今连庄镇王庄;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大王庄王顺一家定居今油坊镇王唐口村;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大王庄王善忠一家定居今油坊镇 南王紫成一家定居今孙家庄等。其三,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定居的。如:王征一家定居今油坊镇蔡王庄村;王英一家定居今陈庄乡小许庄;王志道一家定居今陈庄乡王太和;王成新一家定居今王官庄镇田家村。另有西王官庄、张家村、高家庄、柳林之王姓,亦是同时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清河定居的。王姓各支以山东迁入的为多,历经明、清及民国,王姓后裔散居全县20个乡镇,计3.2万余人。
张姓:原籍出处有二。其一,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定居的。如:张老判兄弟三人分别定居今城关乡张井村、辛集乡张家庄村、双城集乡张庄;张杰一家定居今王官庄镇杨庄;张传孝一家定居今孙庄乡白佛庄;另有张宁庄、张家庄、张武庄、张王仙庄、张吕坡、后食店、后于、后魏之张姓,亦是同时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清河定居的。其二,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奉旨从山东省迁入清河定居的。如:山东省博兴县井口张家庄张二公一家定居今辛集乡张家庄村;山东省辎川县大马张庄张玉林一家定居今坝营。张姓以山西洪洞县迁入的居首位。历经明、清及民国,张姓后裔散居全县20个乡镇,计2.6 万余人。
李姓:原籍出处有三。其一,明朝以前在清河定居的。如:杜林乡李六庄的李氏;辛集乡李家庄的李氏等等。其二,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清河定居的。如:李治学一家定居今双城集乡李双阜;李子付一家定居今坝营乡的李家庙村;李九龙一家定居今坝营乡的李胡庄;李金玉一家定居今陈庄乡的李太和村;李英魁一家定居今渡口驿乡的后郭屯;李士奇兄弟二人定居今赵店乡的杨茂庄。另有小辛庄、西王官庄、东小官、前敖、柳庄等村之李姓,亦是同时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清河定居的。其三,奉旨从山东迁入清河定居的。如:山东莱州府潍县李村李志祥一家定居今坝营乡李家桥村;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李姓移民定居今杜林乡高家庄等等。李姓各支以山西洪洞县迁入清河定居的居首位,历经明、清及民国,其李姓后裔散居全县20个乡镇,计2万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