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北王庄、后有油坊集”这是流传在运河西岸、油坊镇附近的一句俗语。可能有好多人对这个说法不太理解,都觉得油坊(亦写作油坊,下同)作为镇店应该比较早,因为油坊的名声在外,几乎是北到北京、南到南京都知道油坊码头,而北王庄作为油坊镇下属的一个古村落并不出名。事实上这句话是说:北王庄的村名因王氏始迁祖的到来而得名,“油坊”村是后来王氏族人在此地打油而得名,其在明朝时期形成村落的时间是晚于北王庄的。
在明朝建文四(1402)年,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大王庄村民王守中一家迁徙来到了广平府清河城东三十五里之王家庄。到了成化年间,传到了第五世,其中有一族人叫王景山,此人是有记载的在油坊打油第一人,油坊之名即来源于此。靠着开油坊富裕起来的王景山看到了文化的重要,决定让孩子去读书,景山有三个儿子,长子希儒、次子希文、三子希武。三个孩子入私塾后,都努力学习知识,其中次子希文读书最为刻苦。
王希文、字正厓,明朝嘉靖年间岁贡生,初为山西朔州卫经历,后出仕文登县令。希文自幼勤奋好学,忠厚老实,对人和善,喜读诗文。幼年时在私塾上学,虽刻苦攻读,但自己总觉得读的次数不够,晚上回家后,再用油灯照亮读书至深夜,为了给自己制定目标,他想到了古时候匡衡的“凿壁偷光”、李密放牛时“角挂着书籍”、朱买臣身背着柴“边读边吟”等故事,懂得了父母让自己读书的不易,现在自己的条件所欠缺的就是坚持。当看到家中打油所用的黄豆时,他想到了以黄豆计数读书的办法,于是在桌子上放上一个碗,把书铺到桌子上,每读一遍就拿一粒黄豆放到碗里,等到黄豆放满一碗,再读另一页,以多次阅读的方式增强记忆力,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况且一碗豆子何止一百粒。王希文经过这种方式的苦读,十几岁时即入县学成为廪膳生。在这里经过名师指点后,功课突飞猛进,几年时间里在县学都名列前茅,后来逐渐得到县令的赏识,在明朝嘉靖初年,被县里推荐得以进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成为岁贡生。两年之后被外放山西朔州任从七品卫指挥使经历司(明朝各个官职中多有“经历”一职,为一人担任,其品阶依所属官职不同而有所变化)。后来调任山东文登县正堂,成为一县之主。
希文在任上清正廉洁、政声卓著,他心地善良、体恤民情,特别有才能并善于治事,主张以“仁”治县,对犯法之人宽大为怀、教育为主,以诚心诚意去教化里民。有一次捕快抓住了一名偷盗者,经审问得知,此人因家中贫困,无米下锅而父母又体弱多病,于是想偷点东西换点米粮,供父母食用,没想到刚偷到手就被人抓到。听到这些话之后希文说:你孝敬父母精神可嘉,但偷盗是犯法的,念你偷盗未遂,判鞭刑十下。下去行刑时用的不是皮鞭子,而是他上任之后让人用蒲草做的鞭子,打过之后。希文把偷盗者喊回来对他讲了偷盗的坏处,并告诉他这次是蒲草鞭子,如果再犯就用皮鞭子抽你,然后让他回去好好生活孝敬父母,那个人谢恩而去,以后果然没有再犯。通过几年的仁教治理,文登民风日上,其名声大噪,不管是性格乖僻还是随和之人,都对其称赞有加。整个县邑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出现了繁华安定景象。后来看到朝廷上面世风日下,自己又无钱向上打点,加之父母年迈,于是不再寻求上进,在到任期满后即回到家乡广平府清河油坊集。
回到家后的希文侍奉父母、教育子弟读书写字,以诗文会友,对待子侄辈管教宽松但不放纵,勤俭治家,乐于助人,对于困苦乡邻,极力赞助。适值村里真武庙刚修建完工,庙会会首等人知道他学识渊博、文采出众,想到让他写修建真武庙碑文。于是庙会里的几个人牵着一只羊当做礼物去请他给写碑文,见面之后一说这个事情,希文挺痛快的就答应下来,当说起送只羊请他杀了吃肉时,他说写碑文可以,但礼物不能要。当把众人送出去的时候,让他们把羊牵走,这时候羊一下子跪在了希文面前,不管怎么牵、拽,羊就是长跪不起,于是他们又劝说希文,让他收下,看到这种情况,他只好把羊收下。没过几天,这只羊生下了羊羔,他心中不忍把羊杀了吃肉,于是喂养了起来,几年的时间就由这一只羊变成了一群羊,人们看在眼里,觉得很不可思议,说当初羊下跪相求时,就知道希文心怀慈悲,肯定不会杀它,于是人们纷纷议论,把这件事都传成了神话。
在家闲居的希文还像当县令时,没事的时候在街上转转,听听民间的声音,了解百姓的疾苦。当他看到不少穷人及流民死后因没钱或没人而得不到安葬,产生了修建义冢的想法,当时他的日子也不很富裕,于是经过他的提议并联合了部分乡绅,共同出资修建了清河县占地面积最大的义冢。其位置在油房集村东北,大约占地四亩。据油坊镇的老人讲该义冢到1950年时有坟墓上百座。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湮没。
万历年间八月二十六日,王希文在家中病故,其子把他安葬在油坊集东北的王氏东茔,作为邑内名人且出仕过文登县令,官府给予的墓葬规格比较高。其墓地在油坊村北大堤根底下,为椅子圈墓葬式,周长大约二百米,配以石人、石马、石门楼等,在祖茔园里的陵楼正堂外的门头上,挂有一块“永慕堂”三个字的牌匾。其墓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除,现在只有一段石门的楼顶遗存在大堤下的小路边上。
来源:方志清河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清河网”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