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油坊村民在翻盖房屋时,发现埋于地下约一米深的七个碌碡。碌碡也就是旧时谷场或麦场打轧粮食用的石砣子,清河俗称“粪砣子”。七个碌碡间距三米许,呈北斗七星阵式排列。
据油坊镇新街村民王继祖介绍,这里面有一则“七星落地”的传说。要说起这个传说,还必须先从“油坊”村名来历说起。
明代成化年间,清河县北王庄村民、王氏族人五世祖王景山,为了生计,在清河古运河码头附近,开了一间油坊,从事榨油生意。
王景山榨出的油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再加上他为人实诚可靠,做生意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很快就吸引了众多的顾客。这些顾客既有码头来往游客,也有附近的村民。王景山的生意因此也越做越大,一家全的作坊,人手实在不够了,就雇佣伙计。一间作坊狭窄了,就又慢慢拓展了几间。
此后,人们再说这个地方的时候,就有了“油坊”或“油房”的叫法。大运河清河码头,人们也慢慢地叫油坊码头。
北王庄虽然距离这里仅三里地,但王景山为了生意,经常彻夜在油坊忙碌,难免就顾不上照顾老人和妻小了。后来家人提议,干脆在油坊附近建造住房!于是就在此地盖起一座青砖绿瓦的宅院,景山的一家老小都迁居至此。
后来,到这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村庄。在明代初期,朱元璋就建立人口登记制度,曾多次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人口数量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造册,封面用黄纸,统一送给中央户部,故又称为黄册。按规定,黄册十年一造。
又到黄册登记的时候,当地官员就把这个地方登记为“油坊”,这就是油坊村的来历。在有的书籍上,也写作“油房”。
自从王景山一家人在油坊居住后,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就日夜哭闹。开始,王景山以为孩子来到陌生的地方还不习惯,也没太在意。可是孩子夜间哭闹却越来越厉害,无论怎么哄劝就是不管用,搅得全家人也休息不好。
无奈之下,王景山找到一个土郎中,此人对他说,孩子得了“夜啼症”,俗称“夜哭郎”,你在路边贴几个神符儿就管用。王景山按照郎中说法,找了几张红纸,找人在上面写上“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贴到路边。可是夜间,孩子哭闹依然,弄得全家人身心疲惫。
一天,有位须发皆白、仙风道气的老先生来到油坊打油,见王景山无精打采、唉声叹气,就问他是怎么回事,王景山也不隐瞒,就把孩子夜闹的事情一一说给老先生。老先生说,我去看看吧!
王景山引领着老先生先是在宅院里转了一圈,又到了村前村后察看一番。然后,老先生郑重其事地对王景山说,此地煞气太重,不宜族人发展,必须按照北斗七星建设七座庙宇才能化解。
王景山说,我干的是小本生意,这几年买卖不错,虽然赚了一些银子,可是凭我家底修建庙宇,甭说建七座了,就是建一座也很吃力。
老先生思量再三,最后说,那就等以后家丁兴旺、财源茂盛的时候再修建庙宇吧!你先打一个“七星落地”阵,扼住煞神,方能保佑家人平安、家族兴旺。
于是,王景山按照老先生的指点,根据天上北斗七星的阵式,用七个碌碡排成一个“七星落地”埋于地下,用来驱煞气、聚紫气。这个阵式修好后,孩子再也没有哭闹。
此后,油坊王家人丁兴旺、财源滚滚,陆续捐资修建了娃娃庙、将军庙、大王庙、真武庙、王家土地庙、奶奶庙等六座庙宇,在筹建第七座庙宇时,当地的刘氏族人说,油坊各处都修建了庙宇,唯独刘家这边还没有,是否也让刘家也修建一座?!组织修庙的王家会首说,那你们就修建吧!关帝庙就是北斗七星的勺子把,所以就建在现在柳庄村。油坊至今还有王家把第七座庙送给刘家的传说。这七座庙宇呈北斗七星状依次排列,甚是壮观。可惜这些庙宇在解放前后至文革期间,均在“破四旧”时被破坏。
据王继祖说,此后油坊的繁荣与“七星落地”不无关系。
目前,这个“七星落地”阵式仍然埋于地下,位于今油坊村史馆正南约五十米的十字街东北角。
据乾隆年间王氏家谱记载,王景山,号北楼,生卒年月无考,曾在县内水灾时义救当地乡民,成为美传。八十五岁时被县授为“寿官”,享受佩带七品冠带的待遇,九十三岁寿终。王景山年少时由于受家庭条件所限,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开油坊记账目成为他的一大难事,由于不会记帐,只能凭借记忆,自然经常出现差错。王景山知道文化的重要,决定好好培养孩子,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希儒、次子希文、三子希武。三个孩子入私塾后,都努力学习知识,尤其是次子希文读书最为刻苦,最终考取功名,荣升文登县令一职。
来源:方志清河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清河网”看到的,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