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作为清河人当看到与清河有关的诗歌时更加倍感亲切,感到格外引人瞩目。《渡河到清河作》是诗佛王维所作,与清河有关的一首山水诗。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太乐丞”,即主管朝廷礼仪、音乐的官员。他任职不久,就受到“伶人舞黄狮子”案件的连累,被贬到了山东济州(治今山东济宁),做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在唐朝的典礼律令中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这件事又被观看的好事者,添油加醋地喧染了一番,报告给朝廷,于是连累了上司王维。)在此期间,王维曾渡黄河由济州治所向西北行经山东聊城到达清河县,并作了《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渡河到清河作》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属于王维前期的作品。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顺流前行又有贝州治所清河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读之令人如见如闻,具有很强的镜头感。结尾两句“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与天空之云霞相连,看不见故乡京洛,由此抒发思乡之情。全诗诗如画卷,美不胜收,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清河区域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城外桑麻繁茂的农业特色。
自汉迄宋,清河屡为郡国州治所,全是因大运河而兴的城市,曾经“城池高阔、地方繁荣”,历设节度使,总揽军事,辉煌达600年之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繁荣,信息发达,长期被当作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朝时期清河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带来了文化的繁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就是清河人,人杰地灵的清河先后出了十几位状元,清河崔氏、张氏在唐朝时期也是名门望族。吸引不少文人骚客在清河停留,晚唐著名诗人、词人韦庄曾沿京杭大运河由北京乘船一路南下时在清河码头上岸休整打探战况,并留诗一首《清河县楼作》。
王维到清河是会友?游览?还是因国事?皆有可能,可以看出当时清河闻名一方,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每次读《渡河到清河作》这首诗,无不感觉到情景交融,令人遐思。诗能写到“言已尽而意未穷”,必是佳作。
来源:方志清河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清河网”看到的,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