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书是一种连说带唱、散韵兼并的曲艺形式,曲目以说唱长篇故事为主,也加唱一些短小的书帽。它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县内民间艺人创作而成。1940年,清河籍说书艺人陈立江与人合作,在山东大鼓和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编创出了适合于自己说唱的新曲调,即木板书。由于它好学、好懂、好表演、道具简单(没有弦乐伴奏)、表演内容群众又喜闻乐见,在清河、夏津、高唐、武城、故城等县、市很快就广为流行。
清河传统戏曲: 木板书
木板书表演形式简单,只有一人、一板、一鼓。鼓用只有几寸高的鼓架支起来,放在桌子上。表演时艺人左手拿板,右手执鼓键为之伴奏说唱。传统的组场方式是赶集上会或深入到村,观众一围就说唱起来。
木板书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唱腔简单,近似于道白,但道白也上韵,节奏鲜明,力度较强。“吐字清楚”是木板书的特点,也是对艺人的起码要求。但它高音区不多,唱起来较省力,一般不至于声带嘶哑。
每逢表演开始先击鼓板,然后念《西江月》、《五绝》、《七绝》等,也有不念就直接开头的。头两句多是“说的是……”“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节奏慢而声音小,说完过渡段引出“正书”。它的长篇传统曲目很多,如《杨家将》、《瓦岗寨》、《金镖记》、《海公案》等,每部书至少要说二三十天。其故事曲折动人,“关子”、“包袱”很多,颇能吸引听众。该曲种在表演方式上也很独特,每次表演的结束点都选在故事的关键情节的关键部位,唱腔节奏加快,然后戛然而止,留下强烈的悬念,致使听众欲罢不忍。结束句多是“眼看着某某怎样怎样,咱歇歇喘喘下回接着听。”
木板书唱词的词格多为四三结构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韵脚较严。说唱的连接部分也和戏曲一样要“叫板”,然后鼓板齐奏。鼓板的基本板式是:××× ××丨〇× ×〇丨××× ××丨×× ×〇丨××× ×〇丨××× ×〇丨××× ××丨〇× ×〇丨,唱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多用〇× ×〇丨和××× ×〇丨。
来源:方志清河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清河网”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