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油坊街“大公委”,年高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它是一神圣的政府机关。是清河县,党政机关座落在油坊古镇漕运码头的重要领导核心,为祖国建設起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回想过去艰苦的年代,由于残酷无情的战乱,给中国这块热土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严重创伤,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描述的灾难,人们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为了更好的领导人民开展救国救亡运动,经上级决定,沿大运河繁华的油坊古镇定为“组织领导机关”所在驻地,并选址在开明商户“于家大院”。
为了更利于迎合国情多变,此位置政府命名称谓,也随之形势的变化而多次不断更换改动,如以李瑞山同志领导的“妇女救国委员会”,后又命名为“大公委”。
记忆中的“油坊大公委”
“大公委”是综合性的政府办事职能机构,其中包括,党政、妇联、公安、工商农、交通、物资、文教、卫生等有关民生的多样事项,概在其一府执政管理。所属权限管辖区域,为现在的油坊、渡口驿、双城集、陈庄、赵店五大行政单位。 经回忆,“油坊大公委”旧址,设在308国道北,横架跨越大运河老桥桥头西侧,约100米之处,即现为老油坊街过路小桥洞下。也就是,原油坊南北大街东侧老商店的对过,紫红膝大门面向正东,五楣相对的四合院内。此院占地约2亩,北房十多间,东西南房多间。院中央修健一座六角翘檐红硫绿瓦起脊的六柱仿古凉亭。大门宽为八尺,高有丈余,门限儿高1尺多。现在看起来,是一座不起眼的地方。在当时可算得起,尤其在油坊古镇,屈指少有的赏眼豪华门庭,且,凸显出古朴、典雅而又大气的建筑风格。 此院原主人为,清河县东康庄于氏于金荣,(字益纯)所属。于金荣,生于清朝光绪年间,世代为农耕布衣,但此人识文解字,远虑多谋,看透了油坊码头这块风水宝地。某年,携全家离故土,东至油坊街租赁地方,做起了卖洋子轧攘包行,并与同行挚友协作,抓商机靠大运河之便利条件,经水路托往天津卫销售棉絮洋包。 于金荣,膝下二男一女。长子于宝德,次子于宝玺,(一女嫁与史庄村,原朝鲜首相金日成之恩师史玉珩为妻)。经全家多年的努力打拼,以德经商,诚信为本,施善立人,买卖做得如此之大。有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在老油坊街中心地带,所谓的“衙门”南邻,盖起了这座西朝东的“四合院”。
记忆中的“油坊大公委”
在40年代那个时期间,中国正处在大动荡阶段,我政府部门,办公驻地很难稳定在一个地方,且还必须有效地带领人民积极抗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明知的商户、有爱国之情怀的于金荣一家人,为使政府能够尽快更好的正常工作,毅然决然,毫不含乎,慷慨捐献出自己一家居住的宅院,并多次募捐出钱两若干,作为政府办公费用。这一赤心报国之举,感动了政府,感动了更多的人,无不举手称赞,被众誉为“红色商户”。 “当国家困难的时候,要彰显民族大义之精神,人人都应该为国出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作为商人,不能去前方打仗杀敌,与此为国英勇牺牲捐躯的那些将士相比,腾出这小小的宅院,几十间房屋,为政府办公用,又算什么?再说这为国担忧,为民所急,是应有的责任,应尽的义务”。于金荣发自内心的说。 后来,于金荣又在油坊东街十字路口北,约五十米西侧,买了一宅,暂住安身。并广开财路,开办了盐店、麻酱、砟行,买卖可谓兴隆。 大号招牌“于老益”,以德经商,仗义疏财,扶贫济危,团结商贾,合作共赢,口啤传乡里。 在此期间,又看准并步入山东临清州著名的大寺街,重操旧业,建了轧洋包行,兼有酱菜园,直至终生。寿寝后,尸骸埋葬于临清“歇马亭”之地,现移迁“憩园陵墓”,在此安息。未落叶归根于清河老家,使之遗憾。
来源:方志清河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清河网”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