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河百晓生 于 2020-4-24 12:05 编辑
武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奇葩,以架势紧凑、动作朴实、身法严谨、讲求实用、理论深邃等为特点在中华武术界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它的创始人是清朝后期的广平府(今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人武禹襄,二代传人为李亦畲、李启轩。1883年,清河县葛家村葛福来、葛顺成先后师承李亦畲、李启轩学得此拳。1892年,葛顺成返回清河教拳,将该拳种引入清河县。此后,武式太极拳便在清河及周边县市广为传播。现已传承至第五代、第六代。
葛传武式太极拳
古架保存完好是葛传武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拳架有108式太极拳、太极八方捶(8路)、36式炮捶,器械有54式剑、13式剑、32棍、13刀、13枪,对练、推手、散打等。清河县的武式太极拳,在长期的传承中始终保持初创时期的原汁原味,和其他传播地区不断将武式太极拳发展演化相比,清河县葛传武式太极拳始终保持二代传人李亦畲时代的原生套路架势。1991年10月,这套拳架在广府古城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得到专家的认可,有专门从事武式太极拳历史传承及套路研究的专家对此颇感兴趣,表示“有机会我们要到清河去考察、研究武式太极拳的‘李架’。” 县内葛传武式太极拳人才辈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物当属顾印珂、霍梦魁和阎志高。20世纪20—50年代,三人先后在沈阳及东北其他地区教拳授徒,从学者逾千人,其中不乏武术界名人,包括曾任辽宁副省级领导的巩天民、车向臣等;有的弟子走向海外传播武式太极拳,对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术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武艺高超、影响巨大,东北沈阳武术界称顾印珂、霍梦魁、阎志高3人为“清河三杰”。
葛传武式太极拳
今天的清河县,各乡镇均有爱好者练习武式太极拳,其中坝营镇的前坝营村练习者最多,有近百人。2001年,县成立太极拳研究协会,使葛传武式太极拳的研究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群众组织基础。2002年,县太极拳研究会代表团在省首届“武协杯”太极拳公开赛中,获得太极拳甲组武式拳剑除第6名外的前8名,集体项目获得优秀表演奖。2003年10月,县太极拳研究会代表团在邯郸市举行的河北省首届太极拳展示大会上,获得男子成年组武式太极拳第1名。2004年5月,清河县代表队在首届中国广府国际太极拳年会上获集体项目三等奖,王保晨获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金牌。2005年5月,清河县代表队在第二届中国广府国际太极拳年会上获集体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优秀表演奖、参赛队员均获得第3名以上良好成绩,共获2枚金牌、3枚银牌、19枚铜牌。2009年3月,清河县葛传武式太极拳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方志清河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清河网”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