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河百晓生 于 2020-4-9 17:31 编辑
在运河岸边油坊镇,传承百年的众多老字号店铺中,一提起“和发祥”、“和庆玉”中医药材店,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家店铺悬壶济世,扶弱济贫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清朝末年,京杭大运河岸边油坊古镇商贾云集,经济发展迅速,响誉大江南北。外阜商贾如雨后春笋,集聚此地,繁衍生息。冀南武安城成二庄镇成氏十八世成守信受家族长辈指派,携妻、儿(成书祥)来到这块风水宝地,在镇东街口东南角买地置业创办了第一家“和发祥”中医药材店(现油坊村东街口原址仍属成家)。意寓和气、发财、祥瑞。因当时运河两岸的药材种植业非常发达,药源丰富,品种繁多,车前子、夏枯草、枸杞子、蒲公英等几十种中药材远销大江南北。因经营有方,业务繁忙,随雇佣武安左玉庆在店内抓药、熬药、碾药等,担起了店内总管一职。一年后,成书祥弟弟成致祥听说哥哥在油坊镇生意越做越大,也从坝营搬迁到这里开店卖药,在油坊东街里开办了“和庆玉”中医药材店。
药材
成书祥是医药世家,父亲成守信在武安城也是当地名医,所以,成书祥手中有很多家传秘方,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尤其是顽疾毒痈,一次治愈,多则二次。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还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抓药,在运河两岸及街坊中有很高的口碑。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山东籍做棉麻生意人呻吟着病重于街头,成大夫发现后认真把脉,谨细察望,确诊为重度传染性疾病,但他没有拒之门外,而是把病人安排在自己药店的一间独屋中,精心呵护,无微不至地照料医治调养,免费吃住20多天,直至全愈,家人闻迅赶来,叩头谢恩,感激不尽,成为至交。 随着时间推移,药店生意越来越好,成书祥也到了婚配年龄,经朋友介绍娶后孙庄孙氏为妻,孙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贤内助,又善于管理,于是,被人尊称为药材店的内老板。 成书祥一生不但救人无数,还培养了一位药材界优秀的企业家,在店内当总管的武安小伙左玉庆,不但掌握了店内抓药、碾药、筛萝技术,还能诊脉、下单、看病,加工药丸。油坊镇于家湾的朱家姑娘朱凤兰是油坊街出类拔萃的貌美女子,早就中意左玉庆的人品和医技,托人提亲,成书祥免费给左玉庆办了一个很像样的婚礼。后来传说左玉庆创业成功,在东北三省药材界享有盛誉。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半夜出诊,成大夫不慎摔倒在地,但他在卧床的一年内,在床上还是坚持号脉看病,因身体劳疾,在一次为病人诊脉时,抓着病人的手脖子,倒头昏睡,再也没有醒来,享年六十二岁。 扶弱济贫,助人为乐,德医先行是成家的家训家风,成书祥的儿子成森贵(又名成丙子),少年时代就被派到东北法库打工,经历艰辛磨难,终成良材。父亲去逝后,接管了药店的经营,成森贵禀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豪侠仗义,为民造福,他的草药是富人一价,穷人一价,不认识的穷人没钱也可以拿药走人,救济了无数的运河两岸的百姓和街坊邻居。 六十年代,河东杨庄村尹传翠的老母亲病危,急急忙忙赶到了药店,因暂时没有钱,得挂帐拿药,成森贵爽快应允,老太太病愈后,成森贵给她免了全部的费用。尹传翠感激不尽,把成家当起了亲戚来往,成森贵更是以诚相待,把他当作干儿子一样关爱,至今仍然还在与成森贵后人成振全来往密切。 “和庆祥”药材店几十年来救济了无数贫穷百姓,在油坊街声誉极佳。1956年公司合营至清河县油坊供销合作社,同时被选举为清河县工商联合会委员,清算时,仅挂帐的药单累计就达三千多元,成森贵慷慨义举,当场销毁。成森贵成为了油坊供销社一名正式职工,于1980年退休。 成家几代人悬壶诊疾,救死扶伤,不计名利的宽阔胸怀,留下了许多让人敬仰难以忘却的故事。
来源;方志清河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清河网”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