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以来,每逢水涝之年,清河境内水患不断,历朝历代的政府也采取了很多防涝措施。至明朝嘉靖年间,为缓解清河境内一字河、蔡河流域水患,在下游山东武城西设置水闸泄洪。嘉靖三十七年,武城县私自招募民工筑横堤四十余里,使上游的水无法泄洪。到嘉靖四十一年,水患再次浸袭清河境内,水势汹汹境内百姓淹死者不计其数。武城县人聚集到堤坝上面阻挠泄洪,于是河北、山东两省因此交恶,直至兵戈相见,清河人李秉在动乱中被杀死。此起动乱诉讼至御使府,交给执法官吏核查,隶人胡守仁又因此被击杀。最后所有的案卷上达廷尉,朝廷下诏要求两省派出使者平息此事。武城人坚持不服从,拖延着不肯撤堤。隆庆三年,河水决堤没过冢尖,平地水深过丈,十余人被淹死,民众大多避居九个大冢才得以幸免。武城人日夜派兵拿着武器护堤就像看守着府库。然而水势壅迫,一夕决堤,如同瓶中水倾倒而出,武城瞬间变成泽国。
运河
后至明万历年间又起水患,十顷民田颗粒无收,清河百姓流离失所。三老田宦、何希儒,博士诸生武纶、何九皋、魏谔等上请疏通水渠。后计量土地、征募民工,发动三千余人,酬酒立誓,开工浚渠。浚渠工程使得积水得以引流至渠中,百姓得以安居。后又调动民工千余人,修漕堤四十里,其后再遇大水之年河也没有决堤,又有河渠泄洪,从此较长时间内与武城人再无水争。至清乾隆三年,因河水决堤,武城人自毛家店起至徐里村增高堤坝,分土于东,使水流向清河境内,清河人民不堪水患,于是又起诉讼,两省派使者平息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