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墓地守墓人
“我叫武双福,今年77岁,我是武大郎的第二十四世孙。”在清河县武家那村南的武植墓景区内有一位兼职讲解的守墓人,面对络绎不断的游人,老者每每如是说。
清河县是《水浒传》中人物武松的故乡,同时也是武大郎的故乡,但武松与武大郎非但不是同胞兄弟,并且也不是同一朝代,不是同一村庄。武松是北宋时期人,而武大郎是明初人。据《武氏家谱》考:武大郎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晋阳移民于清河。“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幼年丧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与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这是一个与《水浒传》、《金瓶梅》截然不同的版本。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对此,武氏后人耿耿于怀,为祖先正名之欲望日益强烈。武双福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九九四年,在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对武植墓进行了挖掘,经测量其腿骨的长度推算,武大郎生前身高在一米八以上。其墓葬形式也具特点,乃子午穴悬棺夫妻合葬墓。当时的武双福亲手将武大郎、潘金莲的骨骸收殓到复制的棺木中,更是跑前跑后地为修建武植墓室、武植祠操心。待墓、祠建好后,他就一直守在武植墓,这一守就是十几年,十几年从未离开过一天。
武双福小时念过私塾,勤奋好学,能读懂半文言的小说,尤对历史题材感兴趣。武双福讲起武大郎的生平故事及墓地变迁来津津有道,条理清晰。十几年来,他接待过多少游客,讲解过多少遍早就记不清了,但每次讲解,慷慨陈词,爱憎溢于言表,总能让游人看到他为祖先蒙羞感到的不平和对《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丑化其祖先的行为所表示的愤慨,所以,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地印象。
闲聊起来,老人豁达开朗,他说:“记者、领导来采访,和我合影的多了,敬一丹还来过哩,他们都说回去就上报、上电视,也不知道上了没有。就是人家县文体局的戴局长编了一个京剧《武大郎正传》,在山东、河北唱了那么多场,唱得真好,听说还获了奖。”今年五月份,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穴吹史士等前来武植墓采访,给他照了一个像,这回老人真的见了照片,他看着照片,乐哈哈地说:“照得不赖,留好,等我死了留给孩子们是个念头。”
年前,相濡而沫半个世纪的老伴离他而去,墓地的三间房子里,孤零零地住着他一个人。他日复一日地种花种草、讲解、祭扫,努力地诠释着一个现在文明社会里不可多见的守墓人形象。
2006年10月10日
|
|